高州木偶戏音乐初探

点击数:176 | 发布时间:2025-02-20 | 来源:www.gimmesl.com

    高州木偶戏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州市也同时分别被中国文化部授与“中国民族民间(木偶)艺术之乡”和广东文化厅授与“广东民族民间(木偶)艺术之乡”。高州木偶戏具备鲜明地方特点,让人们称誉为“南国极品”,是广东稀少剧种,特别是“单人木偶戏”,在400年前明朝万历年间就一直活跃在高州城乡,400多年来,它一直是民间迎神赛会,游艺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戏种之一。清代道光年(公元1821年)高州府《化州志》均有记载:“元宵节期,观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从这类史料中看“唱偶”与“弄偶”都是与高州木偶戏直接有关连,“唱偶”指的是“唱木偶腔”,而“弄傀”则是演木偶戏。而每年在纪念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诞辰节中演出的木偶戏是最多的,甚至还专门设“高州木偶一条街”来演出木偶戏,其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冼夫人传奇》的木偶剧,连续演出长达半年之久才结束。可见,高州木偶戏在民间文化活动中占有要紧地位,其木偶唱腔与木偶音乐亦同时在民间中流传甚广,老少成宜,每人都会哼上几句。到今天在高州,其唱腔音乐在民众中常见流传。

    1、高州木偶戏音乐历史渊源及进步

    而高州木偶戏是从明朝万历年由福建传入的布袋戏进步而成,后因“琢木成偶”而得名。因其乡土味十足,颇具地方特点,能一直在民间中流传几百年不衰,经很多专家们评价高州木偶戏时,都一致推崇备至,觉得其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与民间音乐价值。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的音乐和唱腔,长期流传于高州和粤西区域。

    高州木偶戏目前最活跃在高州市境内的潭头、大井、曹江、长坡、泗水、分界、潘州等16个乡镇(街道办)。按地理条件分布,单人(即一人一台戏,又称“扁担戏”)木偶戏多时尚于山区,其它区域除去中班、大班居多以外,这类木偶戏班多活跃于城乡。

    高州木偶戏音乐原生态,其音乐属戏曲音乐中的曲牌(连缀)串体,还常常套用高州山歌小调,起腔多用“依呀吓”,或“依呀哩”来引腔及衬词拉腔,衬托氛围,高州山歌能融入到木偶腔之中来唱,是该地方一大特点和创举。虽然,这类木偶腔的曲调听起来非常“原生态”,但经过当地木偶老艺人长期的琢磨和加工,渐渐将高州山歌吸收到木偶唱腔音乐之中,加入锣鼓击乐从而使唱腔更古朴、富于情感,擅长抒情叙事说唱,使其旋律更优美动听,唱词更通俗易懂,音乐脍炙人口,男女老少皆爱听爱唱,缘由就是它的魔力是“高州木偶音乐”浓厚的地方特点和艺术风格。

    2、 高州木偶唱腔、戏曲、音乐体系连缀独有风格

    高州木偶音乐到今天还保留很多“原生态”的成分。唱腔与音乐的表演都是“原汁原味”的原始质朴的唱腔风格。长期以来,高州单人木偶唱腔里,乐器主如果用击乐锣鼓伴唱,自然地形成了我们的独特“木偶腔”体系。几百年来能形成如此一个民间剧种,是较为罕见的,而木偶中班(2―6人)则使用乐队伴奏,乐手都是多面手的,吹打拉唱,样样兼顾,演出时忙得不亦乐乎。吹打乐以三吹乐器的大、小角(高、中、低音唢呐)为主,喉管、二胡、扬琴兼用之。木偶大班(10--30人以上)则在民族丝竹乐器基础上,领奏用高胡,第二有三弦、椰胡、月琴、秦琴、三弦、横箫、洞箫等。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遭到“革命样板戏”的冲击,乐队增加了西洋乐器,电子琴、色土风、大提琴、单簧管等,打击乐也在民族击乐大锣、小锣、曲锣、大钹、小钹、木鱼、曲尺基础上增加了定音鼓、电子鼓等。

    高州木偶唱腔戏曲音乐属“板体”,兼有词赋小调式曲牌,唱法多样,分男、女声独唱,男女异声同调、同唱,男声用韵拉腔为“伊呀吓……”女声用驳尾为“呀吓”。(其实这里套用了“高州山歌”驳尾唱法)。男用真嗓唱,女则提升声音用假嗓唱,有时为了剧情需要男女声都可套用真伪声结合唱,悲凄时,套用高州山歌《红泪怨》;喜庆欢乐时,套用高州山歌《丰收调》;劳动时,套用高州山歌《担柴歌》、《担盐歌》,唱到男女倾诉爱情时,套用高州山歌的《高州情歌》调来表露情意绵绵和爱意,这类都运用得十分得体,恰如其分。木偶腔还可加上口技,遇千军万马出征时,模仿马嘶声、马啼声;遇(赶集)趁圩时,那人声鼎沸的声音都模仿得维纱维肖,生动精彩,让人叫绝。在音乐唱腔设计方面,有中板、慢板、快中板、慢中板、紧板、倒板、哭板、叹板等,低音时,委婉冗长;高音时,高亢激昂;拖腔时,起承转合,逗人有趣,与剧情贴切吻合得天衣无缝。比如《陈世美不认妻》中的“呀吓……呢个可恶??陈世美呀……该打(呀吓),真系慨打(呀吓……)该打!”这一连串的拖腔加衬词,再加上音乐衬托,非常能打动观众心弦,观众加深印象,使剧情风趣横生,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使观众乐不思返。

    3、高州木偶戏锣鼓与音乐民族调式的运用

    高州木偶戏唱腔是说唱音乐的范畴。依据史书记载,国内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所以,高州木偶戏音乐是有肯定历史的。伴随社会的进步,这种艺术形式迎合市民各阶层的口味,在民间中得以广泛流传。单人木偶腔多以锣鼓音乐伴奏,步伐简单明快,其以“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咚锵锵!”的锣鼓谱为主,其它则按剧情变化,在这基础上略加改动。比如,过门分长过门和短过门;长过门则将这锣鼓谱重复一次,而短过门,就不需要重复,直截了当。遇上文戏与武戏锣鼓却分得格外了解,武戏时,是用急速步伐型;文戏时,缓慢且中速,男角上场多用高边锣,看上去粗亢有力,女角登场多用小锣钗,看上去文静端庄,而木鱼和曲尺多用于伴唱时打击步伐。该唱调尚有三种:“羽调”是代表性的主要调子,间或用“宫调”、“角调”、“商调”、“征调”,边唱边击鼓,一般由“羽调”连成一个音乐唱腔套数,然后再在套数中逐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唱腔环节来渲染剧情,使唱腔音乐富有变化和创意,可以铺垫和叙述式,或伸延更多、更大、更广、更复杂的戏剧情节,以达到演登场合热烈氛围,使观众感觉到美的享受。 4、高州木偶腔的说唱音乐表演及演唱手法

    高州木偶腔的说唱艺术中,唱腔文学创作占有主导地位,而音乐有哪些用途是烘托唱词唱出来。

    1、半说半唱和唱中半说的唱腔,在高州木偶唱腔中容易见到于叙述故事时,就使用这种形式。一种是常见用音乐伴奏,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的形式。

    2、似唱的说的唱腔。高州木偶腔的说唱音乐唱腔的设计,总是是用大锣鼓将步伐旋律与语言紧密连凑起来,形成一种既是唱,又像说的唱腔。这种唱腔多用于紧急情节中,激动场面或全方位高潮处,近似粤剧中的(十字清)快二流,其速度较快,旋律起伏不大,但每字之间衔接很紧密,不可以随便插字,它充分借助语言特点把旋律唱得准确与自然。

    3、有一种木偶腔配上音乐,在唱主要唱句时,既是唱也是说,既说也是唱,旋律性不太强,而拖腔与衬词中则旋律非常明显地加大,而在这类地方加上伴奏,增加力度,这种现象在木偶腔音乐上也非常常见。

    5、高州木偶戏唱腔与音乐设计的艺术特点

    高州木偶腔的说唱音乐表演及演唱手法大约以下几种: 其一是单口唱(即是单人木偶),由一个演员担任演唱与操作,还可以自兼伴奏,有“一人一台戏”之美誉,这种由一人演唱的单人木偶戏在高州区域非常受青睐,演员主如果剧情故事的唱讲者,演出过程中加上锣鼓,唱做念打便成一台戏。高州木偶戏的音乐伴奏基本分两大多数组成。一部分是“过门音乐”,另一部分是“唱腔伴奏音乐”。“过门音乐”包含前奏,引子和间奏与大小过门音乐。木偶中班和大班用大笛较多,大笛声音高吭嘹亮,伴奏成效甚佳,戏开场多用大笛吹奏《六国大封相》、《大开门》《小开门》来渲染氛围,引人驻足前来观赏,其时在提示演出开场时也多吹奏。在演出过程中,伴随剧情变化人物故事的展开,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吹奏的音乐也有所不同;吹奏《大开门》《小开门》是为官员特定音乐;吹奏《一锭金》、《百花亭闹酒》为拜堂音乐;吹奏《得胜令》为班师胜利回朝音乐;吹奏《雁儿落》为上吊或投河自尽、悲哀的音乐;吹奏《荡舟》为撑船的音乐。总而言之,这类木偶腔的伴奏音乐,是伴随人物、场景、情节、场次等变化,使吹奏的曲牌也有所不同,这是高州木偶唱腔伴奏音乐设计方法便捷的又一大特征。

    结语

    高州木偶戏与木偶戏音乐在广东戏剧中一枝独秀,具备民族、民俗学研究价值。高州木偶戏乃是汇集了音乐、唱腔和剧本多元素的民间戏剧艺术,是出色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但南国一朵极品,它的音乐艺术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先有傀戏,后有人戏”。高州木偶戏音乐和唱腔对大家以后研究戏剧进步史,戏曲音乐进步史,民族文化史,社区史和建设新文化都具备要紧的科学研究价值。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