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贫富差距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影响下呈逐步拉大的趋势。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要紧基础的内涵。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重点是规范,只有从市场行为、税收、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作出适当的规范安排,才能从根本上缩小贫困差距,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字:和谐社会;贫富差距;规范安排。
贫富差距的适度存在是世界经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势必现象[1]。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富裕的20%人口的财富一般是最贫困的20%人口的6~7倍,而在美国这个比率甚至达10倍。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经济进步速度,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贫富差距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影响下呈逐步拉大趋势,其分化程度已远远超越发达国家水平。假如将收入界定为由薪资、薪资外收入、实物补贴、福利、资本收入与赠予等构成的话,那样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将更大[2]。学者们觉得,目前正是国内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现代化进步关键时刻,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多发、社会最不稳定时期[3]。假如规范得当,则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进步,顺利达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则会出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拉美化”现象:经济社会进步脱节,社会各阶层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经济进步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在该时期,妥善解决好贫富两极分化的规范问题,对于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国内贫富差距近况的剖析。
1.1有关数据剖析。
对贫富差距近况的界定剖析,主如果从目前学者们比较认可的基尼系数剖析与统计局的数据对比剖析中反映出来。
1.1.1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国内总体居民基尼系数在1994年达到峰值0. 389,而后有肯定水平降低(1996年0.375,1997年0. 379, 1998年0. 386),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会学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更大: 1980年,内地的基尼系数约0.3,到1988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82,但到了1994年的0. 434将来逐年攀升, 2005年为0.456,2006年0.457,2007年0.458,每年增0.1百分点[4]。
1.1.2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 410. 8元)是20%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 567. 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8 474. 8元)是20%最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 182.5元)的7.2倍。
1.1.3农村内部差距扩大的同时,城乡差距逐年拉大。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 4,1994年就到了0. 32,1999年又上升到0. 336 1。从实质收入看,以2007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质增长9. 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 33∶1,绝对差距达到9 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1.2基于社会进步现实矛盾的剖析。
1.2.1政府财富增长过快,政府占有社会财富过多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了2份极具震惊力的报告。第1份关于俄罗斯经济情况的报告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没钱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2份报告涉及中国,在2001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口的实质收入却降低了2. 4%。中国30年的飞速发展,积累了很多财富。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 2倍。在中国,超越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些,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载文披露, 2004年中国公车消费4 085亿元,公款吃喝2 000亿元,公费出国3 000亿元,中国每年“三公消费”近9 000亿元。因此,在政府过度占有社会财富、政府支出不受纳税人有效监督的状况下,纳税人事实上在用我们的血汗钱供养着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
1.2.2社会财富通过权力寻租愈加集中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写作的《国民收入分配情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摘要指出:依据恩格尔系数和其他一些消费特点进行初步推算,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很多隐性收入,现在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因为数据不充分,很难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一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 45的水平。在中国城镇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很多灰色收入,这是致使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包含金融腐败、土地收益流失、企业用于行贿的旅游和娱乐支出、垄断行业灰色收入等,数额已接近3万亿元,占了4.4万亿元遗漏收入的大多数。这说明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存在巨大漏洞和紧急规范缺点。
2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紧基础。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贫富差距充分体现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不和谐原因也在不断增加。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的,就需要根据公正原则,形成适当的分配体系,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既是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势必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每个子系统协调进步的要紧课题。
2.1缩小贫富差距是达成经济和谐的势必需要。
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进步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达成经济持续、迅速、健康进步[5]。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经济和谐就没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
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每个环节需要有机衔接,顺畅循环,不然,再生产过程就不可以正常进行,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会出现负增长。海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趋于缓慢。中国我们的进步历程也在非常大程度上显示了这一趋势。第一,贫富分化势必致使需要不足、消费疲软,容易形成经济萎缩。经济学理论觉得,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假如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消费需要就不可能维持上升趋势[6]。第二,贫富分化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进步的角度看,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势必会出现产业进步自动围绕小部分人的需要倾向。有限的资源及资金将主要流向奢侈品生产部门及有关服务部门,并形成畸形扩张。而没钱人因为其收入低下,需要不足,用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轻工业部门与以轻工业部门进步需要为进步基础的机电等基础工业部门势必相对萎缩,产业结构也势必没办法优化。
2.2缩小贫富差距是达成阶层和谐的要紧标志。
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下岗失业职员也随之增加,城市贫困人口已成为新贫困阶层的要紧组成部分。从利益关系方面讲,贫富两个阶层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有哪些用途下,改革的本钱和代价并非由全体社会成员来一同承担,更不是依据每个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获益多寡来承担。在实质日常,总是是居于角逐劣势地位、而且在承受能力上特别脆弱的贫困阶层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本钱和代价,为改革进步和富裕阶层的崛起换取了时间和空间[7]。和谐社会则需要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具备良性的、公正适当的互动结构。确切而言,一个真的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应当具备如下标志: (1)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 (2)每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到好处的回报; (3)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维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假如可以通过有关的规范设计和政策安排,建设起达成互惠互利的公合法则,在不断增进高收入阶层利益的同时,使贫困阶层的处境也随之得到不断改变,渐渐缩小两极分化的巨大鸿沟,那样,就可以达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有效合作,防止阶层之间产生不满、抵触甚至是反抗的恶性互动,打造一个真的意义上的和谐社会[8-9]。
2.3缩小贫富差距是达成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剥夺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仇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我们的不如意处境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仇视指向也会扩散。犹如经济学上的“木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隐患。最近,改革的本钱和收益的不均等,分配范围中不少不公正、非法的现象已经引发了很多冲突,如农村对非法收费的反抗,城市范围的劳动纠纷、社会犯罪等[10]。假如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不可以将改革的利益较为均等地加以分配,一旦富裕阶层与受损阶层之间的差距变得不可同意,整个政权的道德基础就将发生动摇。历史经验昭示大家,没什么政权可以在经济紧急不平等下保持政治稳定。
而只有达成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大家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重视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区域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3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说,贫富分化的扩大绝不是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势必结果,世界上有不少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较为平等的。一个重点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规范安排问题。事实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可以自动解决不平等问题。
相反,不平等规范的扩大会妨碍市场化改革和将来经济的长期增长。只有当政府消除贫富分化的意愿和能力都非常大时,改革开放的收益和本钱的分配才大概是公平的。贫富分化问题事实上涉及到分配和再分配规范范围里的公平、公正问题,这一问题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迅速转型时期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存、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并存的局面[11]。顺利推进社会优化和社会转型,研究和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减少社会代价,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手段:
3.1建设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仔细剖析公众对贫富分化的心态,可以发现,大部分公众不满或仇恨的并非贫富的分层现象,更多的是对富人致富的渠道和方法的质疑。“富人的钱,干净吗”成了公众常见的疑问。而一个个“问题”有钱人的暴露,又正好印证了公众心中的疑问。权力寻租、裙带资本主义、腐败和非法致富,导致了民众强烈不满,并且使现存的贫富差距在大众心理上进一步放大,产生“示恶效应”和法不责众心理。这主如果因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设起来,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不健全,使得一部分人可以投机钻营、违法经营与权力市场化,致使经济秩序混乱导致。因此,要严厉打击以各种非法方法获得非法收入的行为,堵塞各种非法收入的来源途径;要健全和规范生产要点市场,使按资本、技术等要点分配的行为趋向合理化;要健全人力市场,包含经营者市场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既要加大立法,完善经济法规,防止法律漏洞,又要严格执法,加强对扰乱市场经营秩序、违规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金融犯罪等的打击力度;既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运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见的手”,双管齐下,以此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缩小贫富差距。
3.2合理运用税收规范,加强调节力度。
税收系统是国家实行收入再分配的基础和支柱。政府有效的税收行为,一方面可以对先富阶层推行肯定的限制,其次又可为各项福利政策或其他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拟定和推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国内采取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调节税,来对低收入者进行转税支付办法的调节用途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税收系统的征税能力和效率相对低下。尽管国内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但在征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如果个人所得税2 000元起征点过低,缺少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片收、处罚等方法也相当无力,导致高收入群体的偷逃税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对高收入者缺少有效的调节。鉴于这种情况,现在应该采取以下手段:
第一是要建设居民收入监测规范。建设居民收入监测体系,一方面可借助纳税信息,其次则可借助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有关信息,如社会平均薪资、个人账户金额、统筹账户金额等。通过这类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绝对额。同时,还应借助价格指数、薪资指数、实物耗费指数等来监测居民收入的相对变动状况。建设相对科学、全方位的居民收入监测体系的要紧用途,还在于为大家准确划定调节对象提供基础资料。
第二是要改革个人所得税规范,适合提升起征点。现在国内实行的个人所得税2 000元起征点偏低,要适合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同时,现在应下大力气完善和健全征管配套手段,包含加大现金管理,大力推进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结算规范;尽快达成不同银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在个人存款实名制基础上,对个人金筹资产、房产及汽车等要紧消费品也实行实名登记规范;打造完善海关、工商、劳务管理、出入境管理、文化管理、驻外机构与公检法等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有关职员经济往来和收入状况信息的规范等,有了这类规范的保障,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12]。
第三是要改革税收征管规范,合理增设新的税种。国内现行的税收征管方法是由税务部门直接向纳税人征收,如此收税人和纳税人之间缺少监督,容易导致偷、逃、漏税现象。
应改革税收规范,建设和推行个人应征税收入申报制和税务代理制,逐步建设起由企业、个人申报,审计和税收代理业务,形成纳税人、代理人和收税人三方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同时,当令开征股票买卖净收入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奢侈消费税与垄断企业特权经营企业特别税等,以加强收入调节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机制,使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化,遏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过快增长,预防两极分化。
3.3拓宽就业途径,优化就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应把提升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要紧目的。这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其次,是解决国内二元结构矛盾,努力降低低收入人群,提升贫困者收入的有效渠道。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需要从拓宽就业途径、优化就业环境两个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从拓宽就业途径角度看,政策取向应该是: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行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动计划。具体而言,一是充分挖掘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潜力,进步多种经营,盘活企业闲置资源,通过主辅离别和辅业改制,安置富余职员,降低推向社会的下岗职员;二是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拟定打折政策,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微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三是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尽量兼顾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四是拓宽国内跨区域劳务市场和国际劳务市场。
从优化就业环境角度看,主要政策应包含:一是在宏观环境方面,各区域、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应拟定相应的就业计划和目的,采取切实有效手段,逐步落实、达成。二是要完善健全城乡统1、内外开放、平等角逐、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三是要为失业职员和下岗职工提供准时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服务,使劳动者可以准时得到就业机会并拥有好的就业条件。四是拟定推行推进就业的打折政策,如推行免征所得税,鼓励失业职员和下岗职工自办企业。
3.4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机制,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实质和功能都是为知道决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因为社会贫富差距而引起的社会贫困与社会进步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具备安全阀、减震器和减压阀有哪些用途。目前,在解决贫富差距这个难点时,国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这类功能,在调节收入分配的同时,加快建设和健全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处于社会低层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防止转型时期出现暴富者对社会财富的疯狂掠夺和贫困阶层生活保障规范缺失的情形。国内现有些社会保障体系还非常不健全,很难保障低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主要还是依赖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目前要加快在农村建设和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养老和医疗保障规范等,并加以切实落实。同时,在城市居民中,应通过实行最低薪资保证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使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退休职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华琳。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是什么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4(10):24-25.
[2]唐灿。看重城市贫富分化加剧现象[J].进步, 2004(9): 28-30,32.
[3]王铁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委党校学报,2004,5(6):112.
[4]刘大权。国内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N].经济日报,2001-08-30.
[5]孙红永。试析国内目前贫富差距扩大问题[J].前沿, 2005(5):189-193.
[6]刘晓辉。对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考虑[J].理论学刊, 2005(4):77-78.
[7]孙辉,王传宝。贫富差距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论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1):83-88.
[8]吴忠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N].文汇报,2004-09-30.
[9]张昆仑。关于国内贫富差距问题的冷考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6-10.
[10]刘玉琼。国内贫富差距近况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37-42.
[11]杨福贵。国内贫富差距近况、成因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3-5.
[12]财政部:去年240万名高收入者缴个税1 294亿元[N]. [2011-03-21]. 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09 -06/18/content_11558233. htm.